2
下一页
当然,这里征引古朗士,主要不是为了回看轴心突破学说本身,而是为了检视余英时之类依据轴心突破学说梳理中国思想史的努力在这里,对上古史史料的梳理让余英时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义上的轴心文明说他敏锐地注意到,远在轴心突破之前,中国的宗教-政治秩序也不是波澜不惊的均质图景,而是存在着重大的天人关系的转折这就是从“民神杂糅”到“绝地天通”的变化余英时,前揭,第1416页余氏注意到了这意味着从巫觋萨满-鬼神到普世王权-上天的宗教-政治秩序转折在这堪与Java是什么古朗士学说对照的地方,余氏展现了他的强烈的主观意图,即置宗教涵义于不顾,只从政治秩序的视域,将中国前轴心文明界定为王权对“天人关系”的垄断实际上,这里有更微妙复杂的东西有待处理,但被余的哲学政治个人主义忽视了一方面,中国的普世宗教(天之崇拜)居然不像希腊罗马那样需要哲学宇宙论的前提就出现了例如荷马时代的特洛伊战争的结局,希腊人完全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诸神(部族或毋宁说城邦的守护神)之间的争斗结果这里丝毫没有任何建立普世唯一神意的必要,对立的城市甚至可以崇拜同名的神(例如都叫朱庇特或朱诺),但这些同名者实际上是不同的神神的普遍性的界限就是城邦的界限但武王克商,周人则解释为同一个天命的转移而这又给人之德性与唯一上主要优点天的关系(不再是对鬼神的祭祀、祈祷、降临仪轨)留下了余地可以参见古朗士:《古代城市》,第页与此相反,中国的“儒家哲学”反而是以这个普世之天为前提的从鬼神到天命,在宗教-政治-哲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另一方面,余英时既以普世王权垄断与天交通为中华文明前轴心时期,那么,他即使忠实地指出了周代礼乐文明与被王权所垄断的巫觋萨满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无力解释这个差异他无法解释,与前礼乐的巫史传统相比,周代礼乐文明自身已有其“理性化”(用李泽厚语)的动力,而这才是“从周”的孔子式突破在所有轴心突破中显得“最保守”的最终根据所在因为希腊哲学也给出的东西——普遍唯一的天、道德与自然的德性以及对鬼神的理性态度——并非孔java子创造的,而是周代礼乐文明之内就潜藏着的
按照政治哲学的自我叙述,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源于physis/nomos(自然/礼法或自然/律法、自然/习俗、自然/名教、自然/约定等)之间呈现的张力哲学之为哲学,在于追问自然之理据而各文明之起源均远早于哲学文明自有其一套规矩法度此规矩法度奠基于初民对天地万物、祖先鬼神、人事百工之系统体验和述说这种体验和述说构成一个完整的总叙(mythos)此叙事囊括宇宙洪荒、天地成位、人神起源、幽明交涉、习俗律法、世间万民之大全,总天地万物、人神诸事而宣谕之无此无文明,则无此无人类而此叙事并非说理,亦不容说理其规矩法度之落实,在于通过神学/神话/仪轨自赋神圣权威怀疑与说理同源因java的基本概念无说理,亦无怀疑初民经验未广,畛域分明,罕见法外之事,怀疑不兴,理性未启后人界域拓宽,阅历始多或频遇自然现象不合法度,则终疑先人法度与天地不能尽合或知他方法度于本族多有牴牾,且他方亦有一天地神人万物百工之总叙事凡此总总,假以时日,必成疑窦疑窦既起,上古教法规矩之总叙,则非但不能解释、消除问题,其自身乃成一绝大问题故上古文明必须自我突破其中无突破者,大多不免湮灭即令有所孑遗,亦不过吉光片羽,渺茫难稽中国、印度、希腊等诸上古文明,于同一历史时期内实现自我突破,此一塑造了世界诸文明基本格局的历史时期,即所谓“轴心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也包括了公元前800年到200年的整个历史过程)参见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java培训学校》,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035页此中译本据英文本转译,因手头没有英文本,在引用时对照了这个版本的德文本:karl jaspers,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geschichte,fischerbuecherei,frankfurt am main und hamburg,1959
3
对于人类思想来说,这个翻转是大事件只有对政治哲学的渊源略作回顾,才能体会到它到底有多大
尾页
“轴心时期”云云,引述者多如过江之鲫,已成俗套虽然如此,此说仍包有未竟之意,必须挑破,才能在政治哲学与中国问题之间,找到一条入路
余氏承接了“轴心突破”的论题,在赞同中国之轴心突破“最保守”的同时,试图进一步解释儒道墨三家的java编程思想突破的共同背景与各自意义参见余英时,前揭,第2123页余氏的阐述中,最重要的有三处贡献,值得重视第一,将中国轴心突破的背景确定为“三代的礼乐传统”同上书,第23页;进而将孔子的突破确认为对此礼乐传统“做出哲学上的重新解释”同上书,第25页第二,将轴心突破的基本意涵确认为“天人关系的新转向”,意即“天人合一”这个“哲学”观念确立的历史过程余氏将这个观念解释为“与天交通”之个人化他甚至认为,如不拘泥字面意思,“天人合一”可以用来描述一切文明体的轴心突破同上书,第3638页第三,正因余氏不是将泛泛而论的“天人交通”,而是“天人交通”之个人化作为轴心突破的要义,所以他特别注意前突破时期的“天人交通”历史及其宗教-政治意涵如果Java程序说,前两条贡献还是在雅氏原说的基地上建立的话,那么第三条则有意无意地弥补了轴心突破学说的缺陷,虽然这些弥补仍是不充分的
余英时对轴心突破学说最聪明的中国思想史运用无非将轴心突破的对象解释为“礼乐文明”但这个解释立刻与他的另一个聪明解释发生了冲突他将轴心突破(durchbruch)理解为“周室衰而王道列”中之“列”(裂)余英时,前揭,第1920页但这里所谓“列”,如果理解恰当的话,是指从整全中分裂,而非从连续中断裂断裂意味着对先前的否定,分裂则恰恰意味着对周室礼乐文明王道整体的肯定儒道墨三家均法先王,无非所法愈古、各执一端而已所有的中国式“轴心突破”都以保守的/太保守的(从文武周公到夏禹再到五帝)面目出现,其不言而喻java主要特点的历史前提就是对前轴心时期王道的肯定
虽然古朗士有意拒绝参考一切德意志学派,我们还是不妨从他的学说回看受惠于韦伯的轴心文明学说按照古朗士的观点,所谓轴心突破当然是一种断裂,但这种断裂并非毫无征兆、无需条件地发生的,毋宁说,它是古代宗教史中一系列断裂的合法延续古朗士的论旨与轴心文明说的最大差别在于,他不是以哲学而是以宗教作为理解文明包括轴心突破的基本钥匙揆诸古朗士之说,如果可以谈论某种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轴心突破的话,其内容无疑首先体现在哲学上,但其意义和后果,则在普世宗教同上书,第400页换言之,古朗士仍然会把这个突破的头等性质,界定为宗教性的对此,无论雅斯贝尔斯,还是运用他的理论将儒家也理解为哲学的余英学Java好不好找工作时等,当然会有极大的保留但这种保留会对轴心突破所包含的哲学/宗教之间的决定性冲突,严重估计不足作为参照,读者可以留意,施特劳斯在他研究古希腊政治哲学/神学的隽永作品《城邦与人》的最后两页,意味深长地提到了古朗士leo. strauss, city and man,the university ofchicagopress,1978,pp240f这里处理的已不是政治哲学的城邦,而是政治神学的城邦
1
上一页
首页
雅氏原说的主要缺陷是对轴心突破前的各文明体之宗教性处理薄弱,仅以一个“神话”(mythos)打发了事参见雅斯贝尔斯,前揭,第9页即使从神话与宗教的角度看,前轴心时代亦非均质的,非笼而统之的黑暗,而是有一变化历程各文java主要特点明体之间的共通性以及深刻的差异并非在轴心突破才开始,而是奠基于前轴心的宗教时代在18世纪初,近代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维科已经指出,早在作为隐微智慧的哲学兴起之前,所有部落文明都是宗教性的即使彼此隔绝的文明,诸早期宗教之间仍有其基本的共同点,例如丧葬、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这种宗教是合神话/律法/诗歌于一身的,这可以说是某种俗白的哲学20世纪早期,古朗士在他对古代城邦制度的著名研究中,通过收集和解释大量的有关材料,从史学方面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虽然古氏从未引证维科,即使在提及比较接近维科的孟德斯鸠时,也对哲学家对宗教的误解表示了批评参见古朗士:《古代城市》,吴晓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但他仍然指出,古代文明Java程序员的本性是宗教,古代文明家庭、氏族、城邦都是宗教性的离开宗教根本无法解释古代的法律、习俗、政治、土地制度乃至军事制度古朗士及所引维科观点处理的正是轴心文明之前的时代古氏研究的下限(公元前六七世纪)正好切入了雅氏所谓轴心期的(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的开头换言之,古氏虽无任何关于轴心突破的暗示,但他至少提供了理解轴心之一例——古希腊罗马文明突破之历史前提的学说在古朗士看来,古代社会秩序的根基是宗教,每一次社会组织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都与宗教的变化息息相关古代宗教经历了祖先崇拜(氏族神)、自然力量崇拜、城邦神的变化古代宗教并无唯一宇宙真神的观念正如城市守护神对应着城邦制度一样,宇宙普世唯一神对应着世界帝国参见古朗java培训学校士:《古代城市》,吴晓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页但对整全唯一宇宙的发现正是哲学的贡献因此,哲学兴起于城邦制度-城邦宗教衰落之时,而为宇宙/世界帝国的兴起准备了精神上的条件
轴心时期或轴心突破学说,已引起宗教社会学、文化史学与思想史学的长期重视对此有大量的讨论文献,比较晚近的如jparnason,sneisenstadt and b.wittrock eds,axial civilization and world histoy,leiden and boston,brill,2005在中国思想史领域,虽然此说未必得到广泛运用,但也有重要的作者依此对中国早期思想的基本命题做了梳理与解释参见余英时:《论java培训学校天人之际》,见陈弱水主编《中国史新论:思想史分冊》,台北:联经,2012年9月初版,第1193页下引余著只注此版页码在这些研究与运用中,也包含了对雅斯贝尔斯原说的推进尽管这些推进——无论其本身的立论有多少可商之处——与我们此间引述雅氏的意图并不相合,但也有助于解释和展开我们的工作这里姑以余英时的近著为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