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金融行业,走向夕阳还是

银行数字化

营销与运营

////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金融行业将去往何处?

金融业可以说是一个传统行业,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兴行业。

首先,金融行业由来已久,从最早的票号到现在的银行,都属于金融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也就都需要金融行业提供的服务支持。

其次,随着互联网兴起,金融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呈现出了多种全新的形式。

当下正是互联网向上蓬勃发展趋势颠覆期,金融市场依附互联网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和生长的土壤。金融行业是离互联网最近的行业,因为它是一个信息行业,而现在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那么在未来,金融行业究竟会迎来什么机遇和变革呢?《银行数字化营销与运营》一书中,作者从大众市场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现状并对未来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提出了6点值得行业从业者深思的发展与机遇。

(以下内容摘自图书《银行数字化营销与运营》)

01

互联网的新红利契机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最早期的发展红利来源于线下行为线上化带来的颠覆式效率提升,这种变化推动了用户行为的入口从线下转到线上。

个人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创造了最早的市场红利,各类服务虽呈现爆炸性增长,但仍难以跟上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速度。

随着个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深入,互联网用户增量市场进入瓶颈,服务开始进入深度挖掘用户价值的阶段,用户服务开始转型,也就是进入服务整合与入口抢夺的阶段。

很多人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归结为技术革命的结果,而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互联网在流量争夺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这种文化来源于行为背后的交互方式、品牌调性、人群属性,即对人性的挖掘,技术只是辅助实现了互联网对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的解读。这种文化的塑造,具象化之后就是体验感,它在事实上构建了真正的用户黏性。然而文化在互联网的范围内不断被塑造,是好事也是坏事。

庞大的用户量带来指数级上升的运营难度,而最好的运营方法就是标准化。即便是一些解决千人千面内容展现需求的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标准化。标准化的运营并不生成新的文化,没有新的文化碰撞,新红利也就难以酝酿。

因此互联网未来的红利,短时间内很难依靠硬件实现,更多地需要依靠新的文化的形成来实现。或许这样的文化将会在00后甚至10后群体中发芽,因为这部分人群从出生就开始接触最先进的技术,几乎没有来自传统“文化”的束缚,而且这部分人尚处于黏性不足但尝鲜意愿强烈的状态,是宝贵的增量用户。

02

大银行格局相对稳固,

股份制、外资行服务成为补充

银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底层,这个过程是一种无形化的过程,这让银行逐渐回归服务的本源——对储蓄的运营管理,提供较低成本的资金融通服务,以普惠化服务为方向,直接促进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落实。

然而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势必会体现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因此银行在大众金融服务中的角色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的银行由于存量构成不同,可能会形成越来越鲜明的服务文化,六大行和非六大行的分界线也会日益明显。

六大行之间,在标准化、普惠化、规模化方面的竞争可能会日益突出,竞争之下会日渐形成稳定的行业化格局,以存量服务行业类型作为划分依据。

股份制银行面对与大行的竞争,会更加努力地寻找文化层面的差异点,逐渐形成独有的气质,其采用的模式更趋近于以新文化带动的“粉丝经营”模式。

股份制银行和六大行的用户切分维度不同,但是可以同时存在。城商、农商等银行以区域进行划分,将更容易受到来自具备互联网渗透能力的同业的冲击。

此外随着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可能会加强对零售市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ju1314.com/zyyd/zyyd/15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